二十年后回故乡

“又见炊烟升起,暮色照大地,想问阵阵炊烟,你要去哪里……”身在他乡,已成为大学教师的我,时常在心中哼唱着这首思乡曲。想到今天即将回到故乡,恨不得马上飞到故乡。

汽车踏上了故乡的土地。啊!故乡的山,故乡的水,故乡的花草,一切是那么亲切、温馨。我四处张望,故乡的变化真大啊!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,那些老房子已不见了踪影;马路边的绿化带上,点缀着几朵清新的小野花;各种环保汽车川流不息,而路面竟是一尘不染……咦,那不是塘河吗?往日发臭发黑的面貌已不复存在,整条河就像碧绿的翡翠。蓝蓝的天空,白白的云朵,倒映在碧绿的河面上,几只白鹭在河面上快乐地飞舞着,给塘河增添了几分姿色。

我在塘河前停留了一会儿,继续开车前往。哎,那不是我的母校----隆山实验小学嘛!门口几个正在玩耍的小朋友让我的脑海里浮现出自己上学时的情景:上课,教室里传来阵阵朗朗的读书声;下课,操场上同学们尽情地玩耍……正当我沉浸在回忆中,一个声音打断了我的思绪:“你怎么在这儿啊?”我回头一看,原来是姐姐,二十年不见,姐姐变得更加成熟了。她是出来接我的,怕我不认得路。路上,姐姐向我介绍了瑞安二十年的发展变化,我连连感叹。

到了家门,一阵幽香扑鼻而来,原来,小时候种的桂花树现在已是枝繁叶茂,树上结满了桂花,散发出阵阵清香。一进家门,亲朋好友围着我,你一句,我一句不停地问候。踏入餐厅,桌上摆得都是我爱吃的菜。这时,已有丝丝银发的妈妈从厨房里跑出来,拉着我的手:“我的小宁宁,终于回来了!”听着妈妈叫着我的小名,心里酸酸的。

晚上,一家人坐在一起聊聊天,拉拉家常,格外开心。回家,真好!

对林睿琪同学文章的逐段点评(姚老师点评)

1.题目《二十年后回故乡》改为《梦回塘河》。

在《又见炊烟起》《梦回塘河》《梦里桂花香》这三个题目中,我为什么选《梦回塘河》?因为塘河是小作者的故乡有代表性的物,而炊烟、桂花,对小作者的家乡来说,不具有典型性。

2.第一段:“又见炊烟升起,暮色照大地,想问阵阵炊烟,你要去哪里……”身在他乡,已成为大学教师的我,时常在心中哼唱着这首思乡曲。想到今天即将回到故乡,恨不得马上飞到故乡。

“又见炊烟升起,暮色照大地,想问阵阵炊烟,你要去哪里……”——歌曲导入很自然。

身在他乡,已成为大学教师的我,时常在心中哼唱着这首思乡曲。——这句显得空洞,可以想象,在什么情况下回思乡?比如,生活不顺心时,想起父亲宽大的肩膀;疲惫时,想起母亲的叮咛;孤独时,想起亲人的欢聚……

想到今天即将回到故乡,恨不得马上飞到故乡。——“今天”,指哪一天?是春节?还是中秋节?当然,孩子没有这样的经历,但指导时,还是可以告诉孩子的。只有时间原由交代清楚了,故事才可以想象得更有情境。

第一段可以这样改:

“又见炊烟升起,暮色照大地,想问阵阵炊烟,你要去哪里……”学校的广播里,飘来这令人心醉的乐曲,也勾起了我对家的无限思念。

身为大学教师的我,一直在异地工作。这几年因为忙,很少到故乡瑞安。那个曾经生养我的土地,梦里常常出现。前几天,母亲打电话来,告诉我家乡变化很大,家家都住上了高楼,开上了汽车;家乡变得更美了,家乡的塘河已从臭水沟变成了碧玉带子……母亲在电话那头欣喜地说,我在这边暗下决心:今年,无论如何,一定要回家看看。不,下周一就是中秋节,明天,我就要回家。

3.第二段:汽车踏上了故乡的土地。啊!故乡的山,故乡的水,故乡的花草,一切是那么亲切、温馨。我四处张望,故乡的变化真大啊!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,那些老房子已不见了踪影;马路边的绿化带上,点缀着几朵清新的小野花;各种环保汽车川流不息,而路面竟是一尘不染……咦,那不是塘河吗?往日发臭发黑的面貌已不复存在,整条河就像碧绿的翡翠。蓝蓝的天空,白白的云朵,倒映在碧绿的河面上,几只白鹭在河面上快乐地飞舞着,给塘河增添了几分姿色。

这一段,小作者描写很成功。可以不用修改。但因为题目是《梦回塘河》,所以在这里,可以多一些笔触来描写小作者与塘河的回忆,才能与题目相匹配。下面是我的想象,带有我童年的印记。仅作小作者参考。

第二段可以这样改:

汽车踏上了故乡的土地。啊!故乡的山,故乡的水,故乡的花草,一切是那么亲切、温馨。我兴奋地四处张望,故乡的变化真大啊!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,那些老房子已不见了踪影;马路边的绿化带上,点缀着几朵清新的小野花;各种环保汽车川流不息,而路面竟是一尘不染……

咦,那条从远处蜿蜒而来的碧绿色的带子,是什么?难道是塘河?想起儿时,塘河也是清澈见底的,我和玩伴们也曾经在河里泼水嬉戏,追逐玩耍;我们在那里,学会了潜泳,学会了捉螃蟹。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,塘河渐渐萎缩,成了一条臭水沟。人们开始朝河里乱扔垃圾,美丽的塘河变得面目可憎。我考上大学,离开家乡的那一年,曾站在塘河边上深深叹息。我在心里呼唤千遍:让塘河回到从前的美丽容颜吧。即便是现在,我也常梦见塘河,梦见儿时的伙伴。

汽车继续向前,像碧玉带子的塘河一直追着车子,和我一起向前蜿蜒。蓝蓝的天空,白白的云朵,倒映在碧绿的河面上,几只白鹭在河面上快乐地飞舞着,给塘河增添了几分姿色。啊,塘河,我终于再次看到你的青春和美丽……

4.第三段:我在塘河前停留了一会儿,继续开车前往。哎,那不是我的母校----隆山实验小学嘛!门口几个正在玩耍的小朋友让我的脑海里浮现出自己上学时的情景:上课,教室里传来阵阵朗朗的读书声;下课,操场上同学们尽情地玩耍……正当我沉浸在回忆中,一个声音打断了我的思绪:“你怎么在这儿啊?”我回头一看,原来是姐姐,二十年不见,姐姐变得更加成熟了。她是出来接我的,怕我不认得路。路上,姐姐向我介绍了瑞安二十年的发展变化,我连连感叹。

“我在塘河前停留了一会儿”——可见小作者与塘河的感情不一般。

“哎,那不是我的母校----隆山实验小学嘛!门口几个正在玩耍的小朋友让我的脑海里浮现出自己上学时的情景:上课,教室里传来阵阵朗朗的读书声;下课,操场上同学们尽情地玩耍……”——由塘河转向写母校,小作者过度得十分自然。毕竟是母校,无论如何也是不可忽略的。小作者在写母校时,重在写回忆,而且语言简练。因为在前面写了很多关于塘河的回忆,所以这里的回忆可以再简练些。

“正当我沉浸在回忆中,一个声音打断了我的思绪:“你怎么在这儿啊?”我回头一看,原来是姐姐,二十年不见,姐姐变得更加成熟了。她是出来接我的,怕我不认得路。路上,姐姐向我介绍了瑞安二十年的发展变化,我连连感叹。”——由写家乡转向写亲人,小作者过渡也很好。不过,这几句话可以另起一段,与写母校不是一个层次的内容。和姐姐二十年不见,也不大可能。所以去掉“二十年不见”。这里要提醒小作者,想象可以无边,但要合理。

第三段可以这样改:

我下了车,独自在塘河边漫步,寻找童年的回忆。走了不远,就看到了我的母校----隆山实验小学。门口几个正在玩耍的小朋友把我又带回到童年时书声朗朗的校园。

正当我沉浸在回忆中,一个声音打断了我的思绪:“你怎么在这儿啊?”我回头一看,原来是姐姐。姐姐变得更加成熟了。她是出来接我的,怕我不认得路。路上,姐姐向我介绍了瑞安二十年的发展变化,我连连感叹。

5.第四段:到了家门,一阵幽香扑鼻而来,原来,小时候种的桂花树现在已是枝繁叶茂,树上结满了桂花,散发出阵阵清香。一进家门,亲朋好友围着我,你一句,我一句不停地问候。踏入餐厅,桌上摆得都是我爱吃的菜。这时,已有丝丝银发的妈妈从厨房里跑出来,拉着我的手:“我的小宁宁,终于回来了!”听着妈妈叫着我的小名,心里酸酸的。

这一段,小作者描写了家人团聚的温馨画面,十分成功。不用修改。

6.第五段:晚上,一家人坐在一起聊聊天,拉拉家常,格外开心。回家,真好!

“聊聊天,拉拉家常”——有点重复。

因为交代了是中秋,所以这一段要改成:

中秋之夜,一家人坐在院子里吃月饼、赏月、聊天,格外开心。那轮圆月,高挂在天空,照亮了我,也照亮了我心中的塘河!

结尾再次提到塘河,为的是点题,也因为塘河是家乡的象征。“回家,真好!”情感直白;而“照亮了我心中的塘河”,感情含蓄,意味深长,是《梅花魂》《桂花雨》的模仿与借鉴。
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

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dichongbing.com/dcxydy/9760.html